数控车床宏程序是非常灵活且因情况而异的,所以数控车床宏程序编程掌握以下参数即可:
普通加工程序直接用数值指定G代码和移动距离;例如,GO1和X100.0.使用用户宏程序时,数值可以直接指定或用变量指定.当用变量时,变量值可用程序或用MDI面板上的操作改变.
量的表示:计算机允许使用变量名,用户宏程序不行.变量用变量符号(#)和后面的变量号指定.例如:#1,表达式可以用于指定变量号.
扩展资料:
数控宏程序编程是用变量的方式进行数控编程的方法,数控宏程序分为A类和B类宏程序,其中A类宏程序比较老,编写起来也比较费时费力,B类宏程序类似于C语言的编程,编写起来也很方便.
不论是A类还B类宏程序,它们运行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编写一些大批相似零件的时候,可以用宏程序编写,这样只需要改动几个数据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大量重复编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数控宏程序
很遗憾,Go中没有这样的设计,当然,目前大多数相对高级的语言都取消了宏定义的方法,虽然这样降低了程序员对程序的掌控能力,但是这样更容易保证程序运行的一致性.俗话说,有舍也有得吧.
对于想要实现Release版本与Develop版本体现不一样的运行效果,可以通过定义特殊的标记常量或者变量来实现,这一点在Java等很多语言上都是一样的.
可以.
①首先,打开鼠标驱动(鼠标宏设置都是大同小异),选择"宏"设置,然后进入宏设置页面.
<<反恐精英:全球攻势>>(英文:Counter-Strike: Global Offensive),通常简称为CSGO.是由Valve Software开发的射击游戏作品,由Steam发行.
可以的.
不过应该这么写:
if(expr)
{
#define X 1
}
else
....
在linux下调试通过.
在后台开发中,针对错误处理,有三个维度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面向过程的函数,在不同的处理过程中需要 handle 不同的错误信息;一个面向对象的函数,针对一个操作所返回的不同类型的错误,有可能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此外,在遇到错误时,也可以使用断言的方式,快速中止函数流程,大大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在许多高级语言中都提供了 try ... catch 的语法,函数内部可以通过这种方案,实现一个统一的错误处理逻辑.而即便是 C 这种 "中级语言" 虽然没有,但是程序员也可以使用宏定义的方式,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错误断言.
但是,对于 Go 的情况就比较尴尬了.
我们先来看断言,我们的目的是,仅使用一行代码就能够检查错误并终止当前函数.由于没有 throw,没有宏,如果要实现一行断言,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把 if 的错误判断写在一行内,比如:
第二种方法是借用 panic 函数,结合 recover 来实现:
这两种方法都值得商榷.
首先,将 if 写在同一行内的问题有:
至于第二种方法,我们要分情况看;
不过使用 panic 来断言的方案,虽然在业务逻辑中基本上不用,但在测试场景下则是非常常见的.测试嘛,用牛刀有何不可?稍微大一点的系统开销也没啥问题.对于 Go 来说,非常热门的单元测试框架 goconvey 就是使用 panic 机制来实现单元测试中的断言,用的人都说好.
综上,在 Go 中,对于业务代码,笔者不建议采用断言,遇到错误的时候建议还是老老实实采用这种格式:
而在单测代码中,则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采用类似于 goconvey 之类基于 panic 机制的断言.
众所周知 Go 是没有 try ... catch 的,而且从官方的态度来看,短时间内也没有考虑的计划.但程序员有这个需求呀.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将需要返回的 err 变量在函数内部全局化,然后结合 defer 统一处理:
这种方案要特别注意变量作用域问题.比如前面的 if err = DoSomething(); err != nil { 行,如果我们将 err = ... 改为 err := ...,那么这一行中的 err 变量和函数最前面定义的 (err error) 不是同一个变量,所以呢即便在此处发生了错误,但是在 defer 函数中无法捕获到 err 变量了.
在 try ... catch 方面,笔者其实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来模拟,即便是上面的方法也有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defer 写法导致错误处理前置,而正常逻辑后置了,从可读性的角度来说非常不友好.所以呢也希望读者能够指教.同时还是希望 Go 官方能够继续迭代,支持这种语法.
这一点在 Go 里面,一开始看起来还是比较统一的,这就是 Go 最开始就定义的 error 类型,以系统标准的方式,统一了进程内函数级的错误返回模式.调用方使用 if err != nil 的统一模式,来判断一个调用是不是成功了.
但是随着 Go 的逐步推广,由于 error 接口的高自由度,程序员们对于 "如何判断该错误是什么错误" 的时候,出现了分歧.
这个流派很简单,就是将各种错误信息直接定义为一个类枚举值的模式,比如:
当遇到相应的错误信息时,直接返回对应的 error 类枚举值就行了.对于调用方也非常方便,可以采用 switch - case 来判断错误类型:
个人觉得这种设计模式本质上还是 C error code 模式.
这种流派则是充分使用了 "error 是一个 interface" 的特性,重新自定义一个 error 类型.一方面是用不同的类型来表示不同的错误分类,另一方面则能够实现对于同一错误类型,能够给调用方提供更佳详尽的信息.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定义多个不同的错误类型如下:
对于调用方,则通过以下代码来判断不同的错误:
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透传底层错误,另一方面又可以添加自定义的信息.但对于调用方而言,灾难在于如果要判断某一个错误的具体类型,只能用 strings.Contains() 来实现,而错误的具体描述文字是不可靠的,同一类型的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而在 fmt.Errorf 的过程中,各个业务添加的额外信息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文字,这带来了极大的不可靠性,提高了模块之间的耦合度.
这个功能,合并并改造了前文的所谓 "== 流派" 和 "fmt.Errorf" 流派,统一使用 errors.Is() 函数;此外,也算是官方对类型断言流派的认可(专门用 As() 函数来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函数/模块透传错误时,应该采用 Go 的 error wrapping 模式,也就是 fmt.Errorf() 配合 %w 使用,业务方可以放心地添加自己的错误信息,只要调用方统一采用 errors.Is() 和 errors.As() 即可.
服务/系统层面的错误信息返回,大部分协议都可以看成是 code - message 模式或者是其变体: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code 是给程序代码使用的,代码判断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错误,进入相应的分支处理;而 message 是给人看的,程序可以以某种形式抛出或者记录这个错误信息,供用户查看.
在这一层面有什么问题呢?code for computer,message for user,好像挺好的.
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收到用户/客户反馈一个问题:"XXX 报错了,帮忙看看什么问题?".用户看不懂我们的错误提示吗?
在笔者的经验中,我们在使用 code - message 机制的时候,特别是业务初期,难以避免的是前后端的设计文案没能完整地覆盖所有的错误用例,或者是错误极其罕见.所以呢当出现错误时,提示暧昧不清(甚至是直接提示错误信息),导致用户从错误信息中找到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尽量覆盖所有错误路径肯定是最完美的方法.不过在做到这一点之前,码农们往往有下面的解决方案:
既要隐藏信息,又要暴露信息,我可以摔盘子吗......
至于后台侧,还是需要实实在在地将这个哈希值和具体的错误信息记录在日志或者其他支持搜索的渠道里.当用户提供该代码时,可以快速定位.
这种方案的优点很明显:
简易的错误码生成代码如下:
当然这种方案也有局限性,笔者能想到的是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此外,笔者需要再强调的是:在开发中,针对各种不同的、正式的错误用例依然需要完整覆盖,尽可能通过已有的 code - message 机制将足够清晰的信息告知主调方.这种 hashcode 的错误代码生成方法,仅适用于错误用例遗漏、或者是快速迭代过程中,用于发现和调试遗漏的错误用例的临时方案.
①用{{}}包围的是变量,如 {{testName}} ,这表示把给定变量的值插入, {%%}这是块元素 在faygo里叫tag,常见的有 for , if 等
使用方法
{#定义变量 newName #}
{% set newName = "hello faygo" %}
{#获取变量newName的值#}
{{newName}}
定义用 tag set 取值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取值
这也是一个非常常见和有用的方法,在faygo中调用方法有两种方式 , 一是在渲染模板时在faygo.Map在加入你要调用的方法 , 二是注册一个全局的方法 (在faygo里叫filter过滤器),我们分别来看一下每个方法的实现
①.) 在渲染模板时加入方法(render)
//在后端render时加入方法 testFunc
"TITLE": title,
"testMap": map[string]string{"aaa": "111111"},
"testFunc": func(s string) string {
return s + " this is test func"
},
})
{#前端模板中调用#}
{{ testFunc("hello") }}
结果如下
hello this is test func
这种方法适合只用于此模板一个特殊方法 , 在其它功能中不通用 ,那么如果想定义一个方法全局都可以使用怎么办,这里就需要注册全局方法了(见下文)
如果想定义一个方法全局都可以使用怎么办 ,这里就需要注册一个方法
//这里注册了一个名叫testFilter的过滤器,指向TestFilterFunc方法
a := in.String() + " this is global filter"
在注册过滤器里方法的接收参数和返回参数是固定的这两个不能改变
官网的话:
那么我们返回数据时怎么返回? 在上面例子在我们看到了 AsValue 这个方法可以将我们数据返回,我们可以返回struct,map,array,string 等
在前端调用
{{ "hello" | testFilter }}
结果:
hello this is global filter
返回结构体:
type LoginUserInfo struct {
Username string +json:"username"+
Telephone string +json:"telephone"+
Email string +json:"email"+
Level int +json:"level"+
userInfo := LoginUserInfo{
Username: "userA",
Level: 1,
前端使用:
{#定义一个变量接收struct数据 #}
{% set uinfo = "" | testFilter %}
{#取用户名字#}
{{ uinfo.Username }}
注意,如是 uinfo 只是一个struct 不是struct数组([]uinfo)时 在模板中不能使用{% for %} 使用也不会得到任何数据
如果uinfo是struct数组 在模板中for循环时不要使用 key,val in uinfo
如果uinfo是struct数组 uinfo = []userInfo{}
{#错误示例#}
{% for key,val in uinfo %}
{{val.Username}}
{% endfor %}
struct数据不能使用key,否则循环会执行,但取不到任何数据
{# 正确示例 #}
{% for val in uinfo %}
说一下返回map时 用for循环的情况,无论是否是map数组都可以用for key,val in uinfo 来遍历数据
在模板中有时我们会碰到这样的需要:在模板中有几个变量 ,我们想把这几个变量连接在一起赋值给另一个变量以做其它操作
例: 在模板中有三个变量 host是域名,route是路由地址,param是参数 ,要把这三个变量连接起来赋值给另一个新的变量做urlencode操作.这应该怎么办
因为在模板中使用 + 号连接变量时,程序会认为是数学运算,两个字符串的连接值为0, 如果用内置的filter: join来连接需要传入一个slice,但这三个只是字符串变量.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要用到宏标签了% macro %% endmacro %.
思路是这样的,在宏标签中定义一个宏(可以理解为一个方法),这个宏接收三个参数(参数个数看需求而定),在宏内返回连接的字符串
代码:
{#定义三个变量#}
{% set host="" %}
{% set route="/aaa/bbb" %}
{#定义一个宏标签接收三个参数,并返回.注意在宏标签内如果换行,输出的结果中也会有换行,在urlencode的时候也会把换行符进行转义#}
{% macro joinUrl(paramA,paramB,paramC) %}{{paramA}}{{paramB}}{{paramC}}{% endmacro %}
hr
{#定义一个新变量调用宏方法,并将三个参数传入#}
{% set newurl = joinUrl(host,route,param) %}
{#输出newurl的值#}
{{newurl}}br
{#输入出urlencode后的字符串#}
{{newurl|urlencode}}br
在宏标签在也可加入自定义的一些字符串如在上面的宏标签返回结果中要加一个固定字符可以这样写:
{% macro joinUrl(paramA,paramB,paramC) %}{{paramA}}{{paramB}}{{paramC}}from=macro{% endmacro %}
以上就是土嘎嘎小编为大家整理的go语言能不能写宏相关主题介绍,如果您觉得小编更新的文章只要能对粉丝们有用,就是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动力,不要忘记讲本站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