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命令格式:
top?[参数]
显示当前系统正在执行的进程的linux每秒刷新命令相关咨询,包括进程ID、内存占用率、CPU占用率等
-b?批处理
-c?显示完整的治命令
-I?忽略失效过程
-s?保密模式
-S?累积模式
-i时间?设置间隔时间
-u用户名?指定用户名
-p进程号?指定进程
-n次数?循环显示的次数
##Ctrl+D:在目录下敲击该命令,作用是退出当前用户.
##Ctrl+D:在命令mail、write等命令中敲击该命令,作用是退出当前命令.
①write
? ? ? 语法:write 用户名
? ? ? 功能:给用户发信息,以Ctrl+D保存结束; 即时通信
? 语法:wall [message]
? 功能:发广播信息(给所有用户发信息); 回车键结束命令
? 语法:ping [选项] IP地址
? 功能:测试网络连通性
?-c 次数:指定发送次数
? -s 字节:指定探测包的大小
? 语法:ifconfig(或者ifconfig 网卡地址 IP地址 )
? 功能:查看和设置网卡信息? ? ?
? 语法:mail [用户名]
? 功能:查看或者发送电子邮件? ?##输入邮件内容时,删除键为 ctrl+backspace
? 语法:last
? 功能:显示当前与过去登入系统的用户信息
? 语法:lastlog
? 功能:显示所有用户最后登录时间
? 语法:traceroute [目标主机]
? 功能:显示发出数据包的主机到目标主机之间的网关数量
? ?## 星号*** 可能是防火墙封掉了ICMP的返回信息,所以得不到数据包返回数据
? 语法:netstat [选项]?
? 功能:显示网络相关信息
? -a:列出所有网络状态,包括Socket程序
? -c 秒数:指定每隔几秒刷新一次网络状态
? -n:使用IP地址和端口号显示,不是用域名和服务名
? -p:显示PID和程序名
? -t:显示使用TCP协议端口的链接状况
? -u:显示使用UDP协议端口的链接状况
? -l:加显示监听状态的链接
? -r:显示路由表
? "tuln"选项:查看本机开启的端口,只能查看监听状态的链接.
?1) Proto:网络连接的协议,一般就是 TCP 协议或者 UDP 协议.
-LISTEN:监听状态,只有 TCP 协议需要监听,而 UDP 协议不需要监听.
-ESTABLISHED:已经建立连接的状态.如果使用"-I"选项,则看不到已经建立连接的状态.
-SYN_SENT:SYN 发起包,就是主动发起连接的数据包.
-SYN_RECV:接收到主动连接的数据包.
-FIN_WAIT1:正在中断的连接.
-TIME_WAIT:连接已经中断,但是套接字依然在网络中等待结束.
-CLOSED:套接字没有被使用.
? ? ? ? ? 最常用的是LISTEN和ESTABLISHED
①.0.numtui
? 语法:numtui
①.1.mount
? 语法:mount [-t 文件系统] 设备文件名 挂载点
? 功能:挂载外接设备
Linux系统上只要修改X11的配置文件,即可修改分屏幕分辨率.尽量在图形界面的终端窗口中修改.
首先,X11也叫做X Window系统,X Window系统 (X11或X)是一种 位图 显示的 视窗系统 .
其次,X11的配置目录在/etc/X11下,修改分辨率的配置文件为xorg.conf.如下图所示.
再次,用vi打开xorg.conf后对比如下内容,没有的自行添加,添加完内容后,执行!wq,保存文件并退出vi:
说明:
①.、Section "Monitor" 部分,用于设置显示器行频(水平分辨率)和场频(垂直分辨率). 其中HorizSync,VertRefresh分别是显示器行频(水平分辨率)和场频(垂直分辨率).
设置了三种可选的分辨率,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首选的分辨率,也就是一般生效的分辨率.X启动时如果首选的分辨率无效,比如过高,会依次尝试后面的分辨率.
watch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命令,基本所有的 Linux 发行版都带有这个小工具,watch可以帮你监测一个命令的运行结果,省得你一遍遍的手动运行.在Linux下,watch是周期性的执行下个程序,并全屏显示执行结果.<
使用场景
每隔一秒高亮显示网络链接数的变化情况
命令
watch -n 1 -d netstat -ant
每隔一秒高亮显示http链接数的变化情况
命令:
watch -n 1 -d 'pstree|grep http'
一般要把参数写在ip地址的后面具体格式为:ping x.x.x.x -i ss (其中ss为以秒计算的时间长)
参数 -d 表示,显示设备(磁盘)使用状态;-k某些使用block为单位的列强制使用Kilobytes为单位;1 10表示,数据显示每隔1秒刷新一次,共显示10次.
%user:CPU处在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nice:CPU处在带NICE值的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system:CPU处在系统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iowait:CPU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时间的百分比.
%steal:管理程序维护另一个虚拟处理器时,虚拟CPU的无意识等待时间百分比.
%idle:CPU空闲时间百分比.
disk属性值说明: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rmerge/s
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rio/s
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wio/s
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rsect/s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wsect/s
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
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
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即被io消耗的cpu百分比
另外 await 的参数也要多和 svctm 来参考.差的过高就一定有 IO 的问题.avgqu-sz 也是个做 IO 调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个就是直接每次操作的数据的大小,如果次数多,但数据拿的小的话,其实 IO 也会很小.如果数据拿的大,才IO 的数据会高.也可以通过 avgqu-sz X ( r/s or w/s ) = rsec/s or wsec/s.也就是讲,读定速度是这个来决定的.
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 队列太长,应用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 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土嘎嘎小编为大家整理的linux每秒刷新命令相关主题介绍,如果您觉得小编更新的文章只要能对粉丝们有用,就是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动力,不要忘记讲本站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