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协议是面向连接,可靠的流式协议,当 Server 去 Read 的时候,每次读到的数据都不一定是完整的,该方法会返回读到的字节数,所以呢,当我们写 Server 的时候,什么时候去回调用户设置的 callback ?也就是怎么样保证每次都能拿到一个完整的包数据,这个就是"粘包"问题的由来.
传统的,有两种方法解决.一是分隔符协议,即每条消息结尾设置固定分隔符,Server 读到分隔符就认为读到了完整的包数据;二是长度协议,即在每个消息头部设置固定长度的字段,表征消息长度,再往后读取该长度的消息即可.
先来个没处理粘包的:
common/server.go:
测试一下:
delimeter/server.go:
还是拿上个测试脚本跑,结果:
这次看到每个消息长度不一样,但是都是"完整的".
length/server.go:
client 也得相应调整:
测试结果:
效果跟分隔符协议一样,都可以解决"粘包"问题.
完美!
只有在直接使用 TCP 协议才存在 "粘包" 问题,其上层应用层协议比如 HTTP ,已经帮我们处理好了,无需关注这些底层,但是我们自己实现一个自定义协议,就必须考虑这些细节了.
①.、简单易学.
Go语言天生支持并发,可以充分利用多核,轻松地使用并发. 这是Go语言最大的特点.
描述
Go的语法接近C语言,但对于变量的声明有所不同.Go支持垃圾回收功能.Go的并行模型是以东尼-霍尔的通信顺序进程(CSP)为基础,采取类似模型的其他语言包括Occam和Limbo,但它也具有Pi运算的特征,比如通道传输.
与C++相比,Go并不包括如枚举、异常处理、继承、泛型、断言、虚函数等功能,但增加了 切片(Slice) 型、并发、管道、垃圾回收、接口(Interface)等特性的语言级支持.
部署简单.Go编译生成的是一个静态可执行文件,除了glibc外没有其他外部依赖.这让部署变得异常方便:目标机器上只需要一个基础的系统和必要的管理、监控工具,完全不需要操心应用所需的各种包、库的依赖关系,大大减轻了维护的负担.这和Python有着巨大的区别.由于历史的原因,Python的部署工具生态相当混乱【比如setuptools,distutils,pip,
buildout的不同适用场合以及兼容性问题】.官方PyPI源又经常出问题,需要搭建私有镜像,而维护这个镜像又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govet等非常有用的工具.
执行性能好.虽然不如C和Java,但通常比原生Python应用还是高一个数量级的,适合编写一些瓶颈业务.内存占用也非常省.
第一段:socket 通信粘包的处理方法:
①.、对于发送方引起的粘包现象,用户可通过编程设置来避免,TCP提供了强制数据立即传送的操作指令push,TCP软件收到该操作指令后,就立即将本段数据发送出去,而不必等待发送缓冲区满;
第二段:实现代码:
第三段:方法注意事项:
①.、第一种编程设置方法虽然可以避免发送方引起的粘包,但它关闭了优化算法,降低了网络发送效率,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一般不建议使用.
第四段:实验环境
UDP只提供数据的不可靠传递,它一旦把应用程序发给网络层的数据发送出去,就不保留数据备份(所以UDP有时候也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数据报协议).
UDP在IP数据报的头部仅仅加入了复用和数据校验.
由于缺乏可靠性且属于非连接导向协议,UDP应用一般必须允许一定量的丢包、出错和复制粘贴.
①. 在接收udp包时,如果接收包时给定的buffer太小的话,就要自己解决粘包问题.
服务端
①.、学习曲线
它包含了类C语法、GC内置和工程工具.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Go语言容易学习,所以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花一个星期就能写出来可以上手的、高性能的应用.在国内大家都追求快,这也是为什么国内Go流行的原因之一.
Go拥有接近C的运行效率和接近PHP的开发效率,这就很有利的支撑了上面大家追求快速的需求.
Go语言可以说是开发效率和运行效率二者的完美融合,天生的并发编程支持.Go语言支持当前所有的编程范式,包括过程式编程、面向对象编程以及函数式编程.
这包括互联网应用、系统编程和网络编程.Go里面的标准库基本上已经是非常稳定,特别是我这里提到的三个,网络层、系统层的库非常实用.
我相信这一点是很多人选择Go的最大理由,因为部署太方便,所以现在也有很多人用Go开发运维程序.
它包含降低心智的并发和简易的数据同步,我觉得这是Go最大的特色.之所以写正确的并发、容错和可扩展的程序如此之难,是因为我们用了错误的工具和错误的抽象,Go可以说这一块做的相当简单.
Go拥有强大的编译检查、严格的编码规范和完整的软件生命周期工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稳定压倒一切.那么为什么Go相比于其他程序会更稳定呢?这是因为Go提供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工具,如go
tool、gofmt、go test.